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上帝邪惡嗎 ?

...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聖經的正典之形成

聖經的正典之形成 聖經不是無字天書,也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在人類歷史中慢慢結晶而成。沒有一本書像聖經這樣,成書的過程經歷了將近一千六百年的漫長歲月。聖經一辭譯自英文的Holy Bible,後者又譯自拉丁文的Biblia Sacra,從字面來看是單數,意味著它是單一本書。然而,第三世紀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ta biblia以及第四世紀拉丁文譯本的biblioteca divina, 都顯示聖經不是單一本書,而是由許多書卷匯集而成。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聖經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一是指它具有統一性和完整性,多是指它有多元性和差異性。聖經的作者是多元的,少說也有四十幾位。他們的身分是多元的,有先知、祭司、君王、牧人、文人、醫生,也有稅吏、漁夫和戰士。他們寫作的環境是多元的,有的在西乃曠野、波斯王宮、巴比倫河邊和亞拉伯峻嶺、也有的在羅馬監獄、雄偉聖殿和拔摩海島。它們寫作的文體也是多元的,有詩歌、散文、小說和歷史,也有預言、書信和比喻。儘管作者多元、背景多元、文體多元,聖經各卷書之間存在著統一性。它不是文學的或歷史的統一性,而是神學的與信仰的統一性。聖經的主題和中心信息,一言以蔽之:救恩——上帝經由耶穌基督拯救有罪的世人。正典的觀念正典(canon)的觀念與聖經有密切關係。此詞來自希臘文kanōn,意為蘆葦,蘆葦之莖筆直可測度事物,引申為權威的標準、真理的準則。基督宗教相信正典是由上帝通過特定的人傳給世人的,因此具有最高權威,可作為信仰的準繩。與正典相對應的是次經和偽經。次經雖然有參考價值,但權威不足。偽經是一些看起來與正典相似,甚至內容上也有部份雷同,可是卻不具任何權威的書卷。舊約正典之形成基督宗教的舊約正典完全承襲猶太教的希伯來經典。希伯來經典分律法書、先知書和聖文集三部分,其正典的形成也分成三個階段,律法書最早,其次是先知書,最後是聖文集。在猶太人眼中,律法書的權威遠超過其他文獻,地位崇高,無與倫比。它們寫作的年代約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年之間,而正典地位可追溯到公元前六二一年。那時猶大王約西亞在位,大祭司在聖殿裡找到律法書。約西亞王召集所有領袖到聖殿,當眾宣讀,表示舉國上下決心遵行。律法書公開而隆重地被確認為正典。先知書寫成的年代約從公元前一千年到四百年之間。最晚在公元前二世紀已有先知書的集成,除了以西結書和約拿書經過很多爭議最後才被接納之外,其餘先知書很早就被賦予權威的地位。聖文集的著作此時已存在,可是其權威尚未被普遍承認。公元七十年羅馬將軍提多攻陷耶路撒冷,燒毀聖殿,很多猶太經典被焚燒。公元九十年猶太拉比在雅尼亞大會(Jamnia,位於今天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南方十三英里的城市)再度確認律法書與先知書,同時也決定了聖文集的正典地位。聖文集被納入正典,跟律法書先知書不太一樣,不是被集體認定,而是一本一本討論,其中箴言、傳道書、雅歌、以斯帖四卷爭議最多。同樣是正典,律法書和先知書在正式崇拜中被宣讀,聖文集只有在特定場合中宣讀,其權威性仍有差別。舊約正典是以色列民族經由無數的歷史事件與深切的信仰體驗凝聚而成,可說是以色列民族的智慧結晶。公元二八五年左右,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非拉鐵非國王以釋放十萬猶太奴隸為條件,請耶路撒冷大祭司挑選七十名學者到亞歷山大城翻譯希伯來聖經。這譯本稱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除了希伯來正典之外,還增加了一些原本希伯來正典所沒有的書卷。由於兩者有些出入,亞歷山大希臘文版被稱為「第二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