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大會以前時代(170-325AD)
背景
基督教會曾經受到如火的試煉,外有嚴酷的逼迫,內有異端的侵襲。在這段時期, 基督教由被逼迫的角色轉身一變, 在325AD成了羅馬國教。又因基督徒受到羅馬人民崇尚政治、法律天性的影響,漸漸發展出固定制度。這種發展,結果成了羅馬大公教的基礎。
早 期的教會組織並非集中於職位和法規,乃是集中在聖靈的特殊恩賜。哪些人可以教訓人,講道及聖禮典並沒有法規上的限制。在第一世紀,因迫切需要防衛異端,教 會形成只有長老可以教訓、講道及主持聖禮典。到了第三世紀,原來由長老(團)管理的教會漸漸演變成主教的地位高於長老與執事,成為教會唯一的人,可以講 道、教訓人及施行聖禮典的職分。
有幾個理由可以支持主教制的興起原因,第一是教會越來越大,當中的長老們往往有不同的意見,而妨礙團結。 因此,擁護主教的權利成了一種趨勢。第二是一些主教職位的個人威望,得到信徒的愛戴。第三是有特殊恩賜的人越來越少。許多新一代的信徒是出生在基督教家庭 中,並且被教育成人。因此,基督徒漸漸改變,寧願依靠組織的外表、宗教權利,而不依靠聖靈的恩賜。古代大公教會也漸漸發展出一些觀念:真基督教就在聖經 中;真基督教就是信仰的標準;真基督教就是有主教為教會的宗教。在耶路撒冷會議為楷模的教會,使徒各各位基督傳福音並且服膺聖靈的引導,到了這時候,這種 自動模式已漸漸發展成為一人獨尊的權威領導方式,直到君士坦丁(325AD)宣佈基督教為國教之後,教會也模仿羅馬帝國,而出現了教皇。
社會概況
這 個時期,羅馬政權對基督教的態度有了大轉變。250AD,民眾認為羅馬帝國漸漸分裂,國內到處都有患難, 是因為他們停止了對基督徒的逼迫。因此德修皇帝下令所有基督徒必須背教,否則財產沒收,且受死刑。基督徒在大逼迫中度過了300年,很難由人的角度來解釋 為何教會還能存在,教會存在簡直就是奇蹟。因此我們常說:殉道者的血就是教會的種子,基督用各種方法,包含超自然的力量來保守教會。
60 年後, 在312AD, 君士坦丁與一將領馬克森狄作戰,爭奪西羅馬帝國主導權,當時君士坦丁的部隊人數只有對手的1/3,君士坦丁深覺自己處於險境,需要一個超自然力量幫助他。 據傳說,在戰爭的前一夜,君士坦丁看見西沉的太陽上有一十字架,寫著希臘文「Hoc Signo Vinces」,意思是靠這記號,就必得勝。第二天,312AD 10月28日君士坦丁大獲全勝。隔年,313AD,君士坦丁宣佈基督教為合法教會。325AD,又宣佈基督教為國教。
教會概況
325AD 後,由於基督徒反而擁有了特權與福利,許多人為利而加入教會。教會在量上成長了,卻在質上退步了。一些人看到教會的衰敗,沒落在錢財與慾望之中,開始離群 索居,漸漸發展出修道主義,他們自願貧苦,自願獨身,和自願遁世。有一些隱士結合在一起成了修道院,一些修道院結合在一起的組織,就成了修道會。
另外,此一時期,教會中開始有了神學教育的機構。200AD,基督徒建立了第一個教堂,是巴西里加式。 就是一個矩形的建築物, 在末端有一個拱型的屋頂。
這 個時候,還有一個特別的聚會,就是紀念殉道者的受死紀念禮拜。古基督徒把殉道者在上帝寶座面前的代求看為非常寶貴,但是還沒有向聖人祈求的習慣。因為殉道 者與聖人受到過份的尊重,與古聖人有關的地點與遺物也被視為特別神聖,導致繁重的儀式日益增加,基督徒的敬拜逐漸由內在走向外在的形式主義。
尼西亞大會以後的時代(325AD-590AD)
教會與帝國的關係:君士坦丁在325AD宣佈基督教為國教之後,他高舉基督教,使君士坦丁成為基督教神權政體的第一個代表。這個政體的政策包括:1.一切的臣民都是基督徒。2.公民權利與宗教權利有密切關係。3.政府與教會是神權政體的兩個臂膀。
君 士坦丁大帝自稱為眾主教的主教,他嘗試用會議的方式來解決不同教會間教義的歧見。尼西亞會議(325AD),則是此一時代的代表會議,其會議結論就是尼西 亞信經。君士坦丁之後,皇帝大提阿多修於392AD,宣告一切異教的祭祀都是叛國行為,529AD雅典的哲學學校被封閉,異教最後一個依據也消失了。
社會概況
當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內穩固,異教消失後,「歐洲宣教的時候滿足了」,福音對其他種族的宣教行動展開序幕,這傳福音的行動並不是藉由羅馬帝國統治蠻族而將福音傳給他們,反而是由蠻族入侵後,被壓迫的基督徒開始將福音傳給蠻族。
根 據歷史推測, 此時東方中國的朝代正是西漢武帝的時代, 他發兵西征驅趕匈奴人。早期時候,匈奴人與漢人都是混合居住,匈奴人是遊牧民族而漢人則是務農,一開始時地廣人稀, 甚少衝突,隨著人口增加,土地日益顯得稀少,雙方因土地糾紛而時有爭執,最後漢人將匈奴人驅趕至長城以外。雙方鬥爭越演越烈,戰爭時有所聞。漢武帝頃全國 之力將匈奴人往歐洲方向驅逐,被迫遷移的匈奴人開始佔據原來西方蠻族的土地, 蠻族又被迫湧入侵略羅馬帝國,476 AD, 西羅馬帝國滅亡。打勝戰的漢朝也因此耗費大量資源,而國力如江河日下。中國詩人筆下「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以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眾多烽火男女的無奈與悲哀,竟也成了福音傳播的動力!
入侵羅馬帝國的蠻族中,首先皈依基督教的 是西哥特族(西班牙、葡萄牙),他們是由基督徒戰俘中知道福音,甚至有他們自己也翻譯自己方言的聖經。基督教又從西哥特族傳給東哥特族(義大利、法國南 部),宛大勒族(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與倫巴族(德國、瑞士、法國東部)。盎格魯薩克族則因戰爭接觸了基督教,最後也信了基督教。
教會概況
另 一方面,在尼西亞的大公議會決定了基督教的正統法源,大公教的遺傳與慣例逐漸被尊為與聖經同等的準則。在大公議會期間,奧古斯都的著作「上帝之城」,最具 有代表性,他為基督教作有力的辯護,抵擋異教主義與羅馬愛國主義,又將世界分為地上之城(以巴比倫與羅馬為代表)與上帝之城(以基督徒的社會為代表,也是 就是眼所能見的,以神職人員所組成的教會)。地上之城必要過去,上帝之城必增長不已。奧古斯丁「上帝之城」這部書對西方基督教發生很深遠的影響,也形成了 中世紀教皇理論的背景。
在這個時期,教會界,尤其是教牧團體,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教牧界成了一個獨立的階級,他們可接受遺產與捐贈,逐 漸富有;教牧界又成立宗教法庭來處理教會中的爭執;他們也開始編定一些教會法律與慣例,甚至是一些聖經沒有的依據。總之, 教牧界在地上越來越有權勢,也越來越像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
有一些因名利而加入教會的基督徒,將原來多神敬拜的的習慣帶入教會,他們以敬拜天使、殉道者、聖人與造偶像來代替他們原來的偶像,例如在地中海周圍民族敬拜的一個女神「大母」的習慣,就被人移入教會,逐漸演變成為敬拜聖母馬利亞。
這時的教會信徒,生活在某些方面是黯淡無光的,但福音仍像麵酵一樣,影響著社會的道德與公民關係。
君 士坦丁在330AD,因為不喜歡異教仍盛行的羅馬,而將首都遷往君士坦丁堡。這個舉動成了分裂的政權與分裂的教會。羅馬大主教與君士坦丁堡大主教長期以 來,兩造為了爭取領導地位而成為大對頭。當西羅馬帝國在476AD滅亡之後,東羅馬帝國皇帝自然就成了唯一的君王,此時的皇帝企圖也想效仿君士坦丁皇帝之 方式,策封自己為所有主教的主教,此時羅馬大主教挺身公開挑戰西羅馬帝國皇帝的做法。接下來是一段的長期抗爭,最後羅馬主教奠訂了羅馬教皇在世界上的宗教 領袖地位。
繼續閱讀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初信造就班 6-3 教會歷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我要回應:
張貼留言